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党群工作>>献礼二十大>>正文

喜迎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

发布日期:2022-11-03 作者: 访问次数:[]

喜迎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

外国语学院大外三部王杉杉

202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一大到二十大,百年大党,一路历经风雨,功勋卓越。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高速发展中自信、开放的中国,也让这一代大学生成长为最为自信,开放,素质全面的青年人。这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民生的牵挂,更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作为高校一线英语教师,我不禁在想,我应该如何找准角色定位,承担起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Z世代,他们思想独立,有想法,有个性,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非常多元化。如果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形式不够有趣,学生很容易陷入被动学习,影响整体效果。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对传统课堂造成了一次冲击,并且丰富了上课形式,很多老师自此开始思考上课的新形式。就大学英语课来说,课前我们用Canvas平台线上讨论同时记录整个教学活动,钉钉群随机通知讨论并每日打卡进行小组学习,课下用fif口语训练,新东方等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式多样化以后,更需要老师去挑选,删减,扩充合适的授课内容,进行二次整合。因此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建构者,能不断进行个人教学能力的拓展和提升,才能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而惠及学生,共同进步。

第二,重视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英语自带思政属性,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无法捕捉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就错失了教学中思政教育时机和功能。教师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贯穿于课堂教育的全过程,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将英语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让课堂既有趣又起到思政的作用,不仅让英语知识变得更加有深度,也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初心,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初心。教师发挥好外语课程的育人作用,才能提高我国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此为相辅相成,而课程思政更需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不断提高。

第三,重新进行角色与职能定位。传统课堂中,教师扮演着知识的权威、课堂与课程的权威以及学生管控者等角色,尤其在基础阶段应试教育体系指导下,学生也习惯了这种角色。但在新时代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大学生需要自主能动性、创新批判精神、信息筛选检索等能力,而教师、课堂和教材的绝对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权利。因此教师也要完成角色转变,主动学习、更新素养,把握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结构的更新需求,做学生的引路人、陪伴者,而非管控者。

与此同时,我看到教材在不断更新变化,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教材的育人导向和育人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也在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不断凸显其育人价值。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鼓励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诗词大赛带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提升人文素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教师,我们必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承担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负时代所需,人民所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条:于岁月沧桑中涅槃腾飞 下一条:喜迎二十大,逐梦新时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