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2019年12月6-7日,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专题论坛在我校龙湖校区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大学外语教育数字化联盟、《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主办,中原工学院承办,河南工程学院、新东方在线、伊点网络等单位协办,会议议程包括专家主旨报告、教学模式创新案列分享、行业专家报告以及郭万群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论证。
本次专题论坛组委会邀请出席本次专题论坛做主旨报告和行业专题报告的专家有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董剑桥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护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武和平教授、《外语电化教学》执行主编胡加圣教授、山东大学副研究员杨港博士、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产品总监任立业先生、无锡伊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超博士、中原工学院郭万群教授,以及来自全国10个省市16所高校80余位代表参与交流分享。
大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姚晓鸣主持。开幕式首先由我校社科处处长周纪昌代表学校致辞,周处长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感谢专家学者对我校的支持和认可,介绍了中原工学院和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应用,从教学到情感各个方面都可以互通有无,务实畅谈,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和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从而为各自工作和研究领域获得新思路、新方法。随后,《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教授致辞,胡教授指出新话语时代,尤其是技术人文时代我们要重新审视大学外语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以及支撑这一切的教学模式,在新技术状态下如何建立大学英语范式。
专家主旨报告由中原工学院社科处处长周纪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处长魏新强、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基础部主任王利利、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道云等主持,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郭万群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武和平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护华教授、江南大学董剑桥教授、《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教授、山东大学杨港教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产品总监任立业先生、无锡伊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超博士,分别作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范式的主体间性演进与重构研究》、《语言教师的数字素养》、《后方法时代的教与学—Empathy is the best teacher》、《数字化信息技术中的语言习得问题》、《语料库语言学的跨学科前沿问题》、《语言习得心理与教学设计的“接口”问题探讨》、《学习3.0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生态建设研究与实践——行业视角》、《赋能外语教学,融通课内外交互—eBookware+混合式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创新》等的主旨报告。
郭万群院长从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的题目设置依据、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究进度及阶段性、最终预期成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项目的开题报告。
武和平教授指出在数字原住民进入校园成为教学对象的主体之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滞后,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在数字时代,教师不仅需要使用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整合技术的数字素养来解决现代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问题。本讲座主要讨论了数字时代教师需要具备的语言素养、社交网络素养、信息素养、资源素养、教学设计素养等五个方面的技术整合能力与素养。
欧阳护华教授通过香港与广州的一线教师与困难学生之间的成功案例,揭示了在后方法时代如何使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同感、共鸣、引导的原则来促进教学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几项策略,介绍体验式、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在教学法中的应用。
董剑桥教授从MOOC的体制性突围到SPOC的校园回归可以看作是在线课程生命周期的体现,但体制推动下的中国慕课却方兴未艾。在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动不是信息技术浪潮裹挟下的跟风之举,在线课程学习也不是为了弥补课时不足的权宜之计。信息化语境下的外语学习模式衍变不但适合外语学习的实践性、交际性、情境性等特点,也得到掌握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的支持。探究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应该在如何契合学习者需求和语言认知规律上着力,而非纠结于技术应用的形式和细节,更不应该奢望技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原本教学中就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种种沉疴,希望广大教师把课程建设常态化,避免“金奖心态”的蔓延。
胡加圣教授从新文科大学外语概念入手,探讨外语学科尤其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嬗变,并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为例,阐述外语新学科的建设必须走跨学科研究之路。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科研的迅猛态势说明,外语教学研究只有借助数字智能技术和数字人文理念的支持不断扩大内涵拓展领域才能使大学外语教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最后,根据个人长期编审《外语电化教学》期刊论文的经验,梳理发表外语期刊的基本要求和策略。
杨港教授以学习倦怠为视角,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英语学习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探讨如何把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与心理因素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具体内容有二:1、理论探讨:“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新趋势;2、研究设计:消除或减轻学习倦怠与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提升路径,从而最终做到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最后,杨教授以外语教学为例谈如何进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及撰写。
任立业先生指出现在学生的心理在学习中产生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怎么去迎合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学习的行为产生更好的效果是公司后续研究的方向,行业机构根据教学中的困惑来总结经验,进行优化,形成了问题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把它汇聚成理论的模型,再用它指导更多的学科或者老师的教学的过程。随着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模式和模态创新为广大学习者创造了无处不在的学环境和立体化、数字化的泛在学习模式。接着任立业先生就从行业的视角谈机构是如何做的。
黄超博士以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课时减少、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质量要求提高,尤其是过程化评估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eBookware通过教材数字化、教案立体化、交互透明化、在线课堂化,适用于包括英语在内的多语言、多学科的在线与在堂教学,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轻量级平台应用,为老师轻松打造金课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可选的富媒体教学资源和全程可关注的教学支持。
会议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陈万庆副教授、郑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勃院长及其团队、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王磊老师、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韩露老师、河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张豫红副院长及其团队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优秀案例”教学成果分享,董剑桥教授、欧阳护华教授、杨港教授分别对优秀案例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专题学术论坛,是近一个月以来,我校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二次围绕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融合发展的专题会议。经过多次充分交流研讨,不仅契合了教育部有关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要求,以及我校推进跨学科发展的规划,还不断增强了我校教师对于数字化技术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通讯员:张少霞、柴高洁)